因為那一年袍哥會總舵主陳某某病逝了,成都萬人送葬,超過了五萬人披麻戴孝,流水席和戲班子三個月不斷!
這場白事兒下來的花費了超過70萬現大洋,這些錢全都由各地袍哥募捐籌集所得。
上頭一看,這還了得,這在社會地方凝聚力也太強了,必須管了,于是經過幾年整治,明面上的袍哥會幾近消散了。
同一時期,遠在北方的長春會就聰明多了,它們在鄭大炮指揮下表現的十分低調,絕不聚衆,絕不搗亂,以至于當時很多人甚至都以為連長春會也解散了。
袍哥會在五十年代中期解散後,有相當一部分有本事的人都悄悄被長春會吸納了,這才成就了如今長春會江湖第一大幫的地位。
大半個世紀過去,物是人非,現在袍哥會堂口在哪裡普通人根本找不到,不過有一個地方衆所周知,那就是重慶巴南區豐盛古鎮上的仁壽茶館,那裡是“仁字輩”的堂口,現在某著名女明星的爺爺當年就是重慶袍哥會仁字輩堂主。
我很早前就講過一件事兒,80年代長春會曾出走過兩波人,除了乞丐劉和湘西趙爺那夥不滿長春會現今制度的人,另一波走的就是當年投奔長春會的袍哥。
為什麼他們要走?
因為這些年袍哥會又暗中悄悄發展起來了,那批袍哥依然忘不了自己的根。
地方打壓,加上這些年袍哥逐漸分散在了全國各地,所以他們互相碰頭的時候會說菜名來表明自己如今隸屬于哪個地區的袍哥。
他們差不多是這樣碰頭的。
一人道:“地震高崗,一派溪山千古秀,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
”
一人道:“三河流出,通四海望知川渝同鄉人,憶幺哥,當年人今朝相見茶館中。
”
人大笑問:“敢問閣下如今舵分在了哪裡,吃的是哪方菜啊。
”
一幫人就會笑着拱手回答說:“貴州分舵,麻辣酸湯魚。
”
“四川分舵,樂山缽缽雞。
”
“東北分舵,酸菜炖血腸。
”
“山西分舵,一碗臊子面。
”
“廣東分舵,紅花白斬雞。
”
“西北分舵,蘭州牛肉面。
”
“陝西分舵,潼關肉夾馍。
”
那人聽後便拱手:“天下袍哥是一家,久仰久仰!
”
“久仰了!
久仰了!
”
互相說諸如此類的暗話。